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年第42卷第8期目录【转】

三农学术 2022-12-31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

绿色发展

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内涵、推进逻辑与实现路径

THE CONNOTATION, PROMOTION LOGIC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THREE PIN, ONE STANDARD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01
作者:尹昌斌,李福夺,张英楠,尹彦舒
摘要:目的 为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更好地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深度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至关重要。方法 文章通过文献梳理,系统界定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概念与内涵,明确推进原则和逻辑思路,探讨实现路径。结果 研究指出:(1)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是一种将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系统集成,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管理,推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无缝对接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2)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是基础、品质提升是目标、品牌打造是保障,标准化生产是手段。(3)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以发挥优势、质量第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为原则,并遵循“源头与出路并重、产出来和管出来并行”的基本思路。结论 建议从加快推进品种培优,推广农业绿色技术与模式,全面推进品牌强农兴农战略,建立可推广的农业标准化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工作贯彻落实。
文献信息:尹昌斌,李福夺,张英楠,尹彦舒.2021.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内涵、推进逻辑与实现路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1-5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普通小农户绿色农产品优价路径初探

RESEARCH ON HOW TO GET A HIGH PRICE FOR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ED BY TRADITIONAL FAMILY FARMER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02
作者:沈兴兴,段晋苑,刘帅
摘要:目的 绿色农产品无法实现优价,是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在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基本国情和农情下,探讨普通小农户绿色农产品的优价路径,助力小农户更好更快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尤为重要。方法 文章首先从理论和制度层面剖析了绿色农产品无法优价的一般原因,其次基于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绿色生产现状调研,深入剖析当前规模经营主体与普通小农户分别在绿色生产各阶段的优势与劣势;进而分析当前新型经营主体的优价途径对普通小农户的适用性。结果 当前大部分普通小农户都很难借鉴规模经营主体的优价模式,普通小农户绿色农产品想要实现优价,除了必要的公共服务支撑,还需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支持。结论 基于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和强化外部服务支撑,从降低绿色生产成本、拓宽绿色市场渠道、规范绿色市场环境、强化绿色认证监管、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助力绿色生产的普通小农户走上优质优价之路。
文献信息:沈兴兴,段晋苑,刘帅.2021.普通小农户绿色农产品优价路径初探.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6-12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及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EFFICIENCY AND AGRICULTUR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GANSU PROVINCE UNDER CARBON EMISSIONS CONSTRAINT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03
作者:杨小娟,陈耀,高瑞宏
摘要:目的 考虑碳排放约束,分析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特征和区域特征,以期为提升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2005—2016年甘肃省14市州面板数据,以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对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和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结果 (1)2005—2016年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值总体呈现下降—上升—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且均小于1;(2)碳排放约束下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年均值为1.010,年均增长率为1%,且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3)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其中中部地区增长最快,陇东南地区次之,河西地区增长最慢。结论 忽视碳排放将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各区域依据自身资源禀赋,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是提升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文献信息:杨小娟,陈耀,高瑞宏.2021.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及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13-20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三农问题

从城乡两个战略统筹推进看农村改革路向

THE DIRECTION OF RURAL REFORM FROM THE OVERALL ADVANC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TRATEGIE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04
作者:王平
摘要:目的 “城市病”与“乡村病”既是城市与乡村各自发展过程出现问题的表现,又是城乡发展长期不平衡累积的结果。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个战略统筹推进的视角出发,探究农村改革的重点路向。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加权计算二者各自的综合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价了现阶段我国城乡耦合协调度。结果 从理论分析看,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具有理论上“耦合”的可行性。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处于“区域分异”状态、发展任务艰巨且要求分区域精准施策;目前我国城乡耦合发展整体处于较低层级,70%的地区处于“轻度失调”状态,亟待通过外力干预逆转。结论 “治好城乡两种病”不但要靠城乡自身的“内生性”发展,又需要“外源性”动力推进。从改革路向看,要结合农村实际实施差异化改革路径。并紧扣农村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针对性地破解发展难题。存在生态及自然资源优势的后发地区,应改革产业培育方向,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改革重点应放在调整城乡分工与利益分配上;要改革土地等自然资源使用权流转制度,为城市资本下乡打开通道,使城乡融合由“离散型”转向“连续型”;坚决破除“小农经济”思维模式禁锢,改革我国农业运作模式,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作为着力点。
文献信息:王平.2021.从城乡两个战略统筹推进看农村改革路向.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21-2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养殖户质量控制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ANALYSIS ON FARMERS' QUALITY CONTROL BEHAVIOR SELEC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05
作者:王芸娟,马骥
摘要:目的 良好的质量控制行为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利用河北、山东、江苏3省399份蛋鸡养殖户微观调研数据,研究养殖户质量控制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文章采用Ordered Logit模型和Logit模型分别分析各因素对养殖户质量控制行为综合指标和各环节单一指标的影响。结果 现阶段有91.48%的养殖户已(规范)采取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质量控制集中在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两个方面;在质量控制行为综合指标下,政府规制、生产标准、市场激励、风险态度、养殖规模和农户能力对养殖户质量控制行为选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质量控制行为单一指标下,影响各环节质量控制行为的因素存在差异。结论 畜禽养殖采取全面质量控制行为是必然趋势,应进一步规范养殖户质量控制行为操作流程,普及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完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体系。
文献信息:王芸娟,马骥.2021.养殖户质量控制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29-3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农村区域组织化与市场化的协调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06
作者:王颜齐,史修艺
摘要:目的 农村区域组织化与市场化是小农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二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为此研究农村区域组织化与市场化的协调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政策启示。方法 文章基于2016年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实证研究农村区域组织化与市场化的耦合协调度、协调发展效率及其区域差异,而后利用Tobit模型实证研究协调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6年23个样本地区农村区域组织化与市场化的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499 6,耦合协调水平不高,并呈现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区域差异;农村区域组织化与市场化协调发展的平均综合效率效率为0.852,协调发展效率较好,区域差异较小,东部略优于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农业技术发展及农民合作社发展对农村区域组织化与市场化协调发展效率有正向影响。结论 应强化农村区域组织化与市场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农民合作社的高效发展,持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与农村居民收入,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文献信息:王颜齐,史修艺.2021.农村区域组织化与市场化的协调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39-4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人力资源能力对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分析基于1 242份农民工调查数据

THE INFLUENCE OF HUMAN RESOURCE CAPACITY ON PROFESSIONAL MOBILITY OF FEMALE MIGRANT WORKEREVIDENCE FROM 1 242 SURVEYS OF MIGRANT WORKER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07
作者:李旻,谭晓婷
摘要:目的 文章基于辽宁省1 242份实地调研数据,验证人力资源能力对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方法 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从自我发展能力、尊严生活能力、融入城市能力和谋生就业能力4个维度测度女性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其次采用计数模型和排序模型分别验证了人力资源能力与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频率、职业流动等级、职业流动方向的关系。结果 女性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总体较低,其中自我发展能力、尊严生活能力、谋生就业能力均较低,而融入城市能力较高;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频率偏低,职业类型等级不高,且流动方向主要呈水平流动或不流动;女性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和谋生就业能力是影响职业流动频率和流动方向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能力和谋生就业能力越强,职业类型等级越高,越有利于向上流动。结论 充分发挥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优势、提升人力资源综合能力,是推进人口城镇化、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的关键。
文献信息:李旻,谭晓婷.2021.人力资源能力对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分析基于1 242份农民工调查数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48-5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精准扶贫

人力资本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产出的贡献基于黑龙江省的实证分析

THE CON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TO THE OUTPUT OF RURAL HOUSEHOLDS IN POOR AREAS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HEILONGJIANG PROVI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08
作者:李平,王巍,孔微巍
摘要:目的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已脱贫人口的发展亟需释放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的力量。人力资本在脱贫阶段演进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是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家庭产出和实现脱贫的核心与关键。方法 文章通过实地调研验证人力资本对脱贫的作用机理,并为实证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依据人力资本与贫困地区农村家庭产出的均衡方程,建立回归模型,结合人力资本在生产函数中的意义及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约束,判断人力资本贡献率对农村家庭产出优化的影响。结果 实地调研表明脱贫意愿对人力资本构成影响较大;回归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对贫困家庭产出贡献大于资金资本,也大于知识技术资本;优化规划表明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助于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家庭产出规模优化。结论 应从健康状况、脱贫能力和脱贫意愿等方面加强人力资本积累,通过共享平台支撑促进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有机融合,以人力资本为核心构建内生脱贫模式。
文献信息:李平,王巍,孔微巍.2021.人力资本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产出的贡献基于黑龙江省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58-6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的省际测度与优化路径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实证分析

INTER-PROVINCIAL MEASUREMENT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ERFORMANCE OF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REE-STAGE DEA MODEL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09
作者:胡扬名,刘恋
摘要:目的 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我国进入了2020后扶贫时代,低收入人群、易致贫返贫人群以及贫困边缘人群虽然脱离了绝对贫困,但这些脆弱性群体仍受到相对贫困困扰,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致富,并很容易再次陷入贫困,还需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兜底保障,因此研究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扶贫绩效,充分发挥其“兜底”功能,以应对返贫挑战,显得尤为重要。方法 文章基于2016—2018年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扶贫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报酬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并绘制了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水平的区域分布图。结果 (1)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综合效率值良好,扶贫纯技术效率较高,扶贫规模有一定不合理性。(2)城镇化水平和人均GDP的提高会制约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的提升,公共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的提升。(3)不同地区的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存在差异。(4)农村低保精准扶贫瞄准度有待提高。结论 提出优化农村低保财政支出规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施差异化政策、提高农村低保精准扶贫瞄准度等优化路径。
文献信息:胡扬名,刘恋.2021.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的省际测度与优化路径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67-7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农户贫困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

STUDY ON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IN MINORITY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STAKING THE THREE PREFECTURES IN SOUTHERN XINJIANG AS AN EXAMPL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10
作者:张雄,张庆红,陈小昆
摘要:目的 研究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程度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现阶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提供借鉴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新疆南疆三地州1 258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VEP方法对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农户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并使用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南疆三地州农户贫困脆弱性均值为0.331,贫困脆弱发生率为16.93%,且贫困脆弱性呈现出地区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州地区。家庭能熟练说普通话人口占比、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农业保险情况、社会资本、是否收入多样化、所在村庄地形、是否通公交车对农户贫困脆弱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家庭规模、家庭负担比、健康冲击、自然灾害对农户贫困脆弱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 据此提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促进农户积极投保农业保险、提高农村公共交通服务覆盖范围、重视农户健康贫困脆弱性等建议。
文献信息:张雄,张庆红,陈小昆.2021.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农户贫困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77-83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典型喀斯特地区贫困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TS DETERMINANTS OF POVERTY IN TYPICAL KARST AREA BASED ON GEODETECTOR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11
作者:赵榕,熊康宁,陈起伟
摘要:目的 为研究喀斯特地区贫困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章以典型喀斯特区安顺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15年安顺市村域贫困发生率数据,选择9个地理因素研究其对贫困空间分异的影响。方法 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评估了喀斯特地区农村贫困空间异质性的成因。结果 (1)安顺市南部较北部贫困程度高、贫困规模大,且存在空间贫困陷阱;(2)从各因子对贫困发生率的解释力看,耕地占比(q=0.28)、平均高程(q=0.2)和平均坡度(q=0.19)是决定贫困发生率空间异质性的主导因子。平均高程与耕地占比因子耦合作用对贫困发生率空间异质性的解释力最大(q=0.34);(3)分贫困程度后,除石漠化的决定力增强外,其他各因子的决定力均减少。平均高程对轻度和重度贫困的决定力均最大(q=0.12,q=0.09)。结论 在典型喀斯特地区,耕地资源和高程是贫困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石漠化对贫困的影响随贫困程度的增加而增强。因子间的耦合作用程度在不同贫困程度区域的差异显著,重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更为复杂。因此,喀斯特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综合考虑不同贫困程度区域贫困形成机制,基于案例推理构建各贫困程度地区的定量化情景模拟模型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文献信息:赵榕,熊康宁,陈起伟.2021.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典型喀斯特地区贫困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84-95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问题研究

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研究基于58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数据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INCREASING INCOM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E-COMMERCE ADOPTIONBASED ON THE 589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SAMPL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12
作者:吕丹,张俊飚,王雅鹏
摘要:目的 随着农业资源日益稀缺、环境污染约束趋紧、传统增收动力逐渐减弱,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成为尤为重要的议题。已有不少研究从多角度论证了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够有助于农业生产经营者获得增收,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对收入增长影响的内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揭示。探究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行为产生增收效应的作用机理及边界条件,将有助于激发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内生动力。方法 文章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动态能力—增收效应”中介效应模型,并引入环境动态性为调节变量,以湖北省58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为样本,进行了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实证结果显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对电子商务应用的动态能力、增收效应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动态能力在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与增收效应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与此同时,环境动态性对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呈现正向调节。结论 应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动态能力,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电子商务适应化”水平,以充分发挥农产品电子商务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增收作用。
文献信息:吕丹,张俊飚,王雅鹏.2021.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增收机理研究基于58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数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96-10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特色小镇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NKI和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RESEARCH ON STATUS,FOCUS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SMALL CHARACTERISTIC TOWNSVISUALIZATION PERSPECTIVE BASED ON CNKI AND CITESPA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13
作者:刘继为
摘要:目的 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席卷全国,并引发学界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特色小镇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选择。借助计量可视化工具,从定量的角度梳理与分析研究进展,识别特色小镇研究的知识聚类与研究网络,整体把握其研究动态与趋势,为今后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方法 文章以2010—2019年CNKI收录的488篇特色小镇研究期刊论文为样本,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特色小镇的基本特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2010—2019年我国特色小镇研究大致分为探索(2010—2015年)和深入(2016—2019年)两个阶段,研究力量分散独立较少合作,出现少量代表性作者、研究机构及学术期刊。研究热点多元扩散,围绕体育小镇、发展策略、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等主题形成交织研究网络。研究演进脉络政策导向性明显。结论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应积极合作构建特色小镇协同研究网络,面向未来拓展特色小镇研究内容。
文献信息:刘继为.2021.特色小镇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NKI和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107-11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村居民肉类消费的影响基于中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

THE IMPACT OF COMPLETING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ON THE MEAT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CHINESE RURAL MICROECONOMIC DAT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14
作者:汪美红,胡向东,赵殷钰,韩昕儒
摘要:目的 基于中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村居民肉类消费的影响。方法 文章运用恩格尔模型和考虑“零消费”问题的近乎理想需求系统模型(AIDS)的两阶段模型,对全国8个省份的农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首先,肉类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均为正值,农村居民肉类需求随着收入增长而增加。其次,肉类食品需求收入弹性存在差异,其中,禽肉收入弹性最大,牛羊肉收入弹性最小。再次,不考虑“零消费”问题时,牛羊肉的需求弹性被高估0.12~0.29,猪肉的需求弹性被高估0~0.02。最后,到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时,目前低于收入标准的农村居民人均猪肉、禽肉和牛羊肉消费量将分别增加3.42kg、1.86kg和0.57kg,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结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促进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进而扩大人均肉类消费量、优化肉类消费结构;农村家庭户主受教育程度与肉类消费具有正向相关关系。
文献信息:汪美红,胡向东,赵殷钰,韩昕儒.202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村居民肉类消费的影响基于中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118-12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基于AHP-GIS的西北干旱区聚落选址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吐鲁番市为例

STUDY ON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SETTLEMENT LOCATION IN NORTHWEST ARID REGION BASED ON AHP-GISA CASE STUDY OF TURPAN CITY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15
作者:刘国锋,琚望静,冶建明,楚光明
摘要:目的 西北干旱区存在自然环境劣势,其聚落的分布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因此构建干旱区聚落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GIS技术及评价模型研究聚落选址适宜性分布,为其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裸地(61.46%)和草地(30.09%)是研究区主要景观。吐鲁番市聚落选址空间分为极适宜区、高适宜区、中适宜区、低适宜区和不适宜区5个类型,聚落中适宜区及以上所占比例仅为26.8%;极适宜区(4.09%)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中部的博格达山南部地带;高适宜区(6.39%)分布在极适宜区周围的河谷边缘地带以及部分丘陵缓坡区;中适宜区(16.32%)分布在地形起伏较大区域,同时受盐碱地影响,植被覆盖度较低、生态系统结构较差;低适宜区(40.49%)分布在盐碱地以及山区裸岩,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差;不适宜区(32.71%)集中连片分布在盆地南北端,生态条件更恶劣。结论 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的制约,吐鲁番市聚落选址空间适宜性较低,因此城市聚落选址建设中应充分结合当地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需求,科学布局,实现聚落选址适宜区土地的集约利用。
文献信息:刘国锋,琚望静,冶建明,楚光明.2021.基于AHP-GIS的西北干旱区聚落选址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吐鲁番市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129-13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16
作者:王婷,姚旻,张琦,宁志中
摘要:目的 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剖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从旅游用地、资源产权、服务水平、市场主体、人才队伍以及政策、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方法 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研和归纳总结等方法,总结乡村旅游发展的系列成就,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理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前提下提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结果 我国乡村旅游目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较简单、市场主体较散弱、服务体系不完善、政策协同度不高等五大问题;资源与市场合理化配置、满足多样需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生态可持续、多维创新、发展成果共享等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结论 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要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解决用地、消防和产权等长期困扰乡村旅游发展的难题是乡村旅游持续性发展的基石,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是实现城乡主客协调的途径,培育市场主体是实现乡村旅游有效供给的手段,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旅游实现分享性的路径,优化政策与机制是乡村旅游管理协同创新的保障。
文献信息:王婷,姚旻,张琦,宁志中.2021.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140-14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田建设项目多元融资机制研究

RESEARCH ON MULTI-FINANCE MECHANISM OF FARML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17
作者:齐瑞,赵华甫,厚欣悦,刘昊璇
摘要:目的 创新农田建设项目多元融资机制,是保障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途径。方法 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模型,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农田建设项目融资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利益矛盾,从利益协调的角度提出构建农田建设项目多元融资机制对策建议。结果 (1)当前我国农田建设项目的项目属性、制度政策和市场机制上均存在融资障碍因素;(2)政府及相关部门、项目业主、工程施工方、土地权利人、农业经营方、金融资本方是农田建设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各方利益矛盾协调是解决项目融资问题的关键;(3)构建多渠道、多主体的农田建设多元融资机制,对内应明确工程经营属性,完善权责利分配机制,对外应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构建多主体投资机制,优化市场融资环境,健全金融保障服务,创新融资产品。结论 针对农田建设项目融资障碍,可通过协调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来建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田建设多元融资机制。
文献信息:齐瑞,赵华甫,厚欣悦,刘昊璇.2021.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田建设项目多元融资机制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147-154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区域发展

山东省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IN SHANDONG PROVI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18
作者:冯越峰,赵少俐
摘要:目的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方法 文章从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系统构建了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加权综合法对2007—2017年山东省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及时空分异展开研究,并进一步分析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变化趋势。结果 (1)2007—2017年山东省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基本呈直线增长趋势,发展态势良好。其中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均整体得到一定的改善。(2)2007—2009年山东省乡村人居环境协调指数呈现上升趋势。2010—2014年乡村人居环境协调指数整体呈现降低趋势。2015—2017年协调指数有所提升,但增幅较小。(3)研究阶段内各地级市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递增趋势,但区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发展水平较高,鲁西南地区比较落后。随着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地区差异越来越明显。结论 各地市应充分发挥地区区位、产业、交通等优势,继续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稳步协调发展,不断缩短地区差异,综合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
文献信息:冯越峰,赵少俐.2021.山东省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155-162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南方丘陵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及实证分析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19
作者:缪建群,赵梅,黄国勤
摘要:目的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农业经济、资源环境、文化科技和农村社会等四个方面),结合南方丘陵山区山多、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并咨询农业相关方面的专家,构建了南方丘陵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诊断南方丘陵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文章以江西省莲花县为实证,运用加权综合评价模型、协调度模型和发展障碍度模型对研究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潜能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研究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处于良性增长的态势,2000—2016年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年均增长10.25%;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综合指数0.78。结论 研究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好的前景;影响研究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农村社会,它对总体目标贡献了66.48%的障碍度。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村贫困率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文献信息:缪建群,赵梅,黄国勤.2021.南方丘陵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及实证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163-172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城乡融合视角下河南省乡村地域功能评价及振兴路径研究

STUDY ON RURAL REGIONAL FUNCTION EVALU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PATH IN HE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20
作者:徐轶博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在深入了解我国城乡发展规律与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探析符合时代要求的乡村振兴路径对于突出乡村地域功能特色,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意义。方法 文章从乡村地域功能的角度探析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通过对研究区域的乡村地域功能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目标对振兴路径进行分析。结果 城乡融合视角下的河南省乡村地域功能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特征,生产发展功能指数其生产发展功能指数主要介于0.035~0.265,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豫南的南阳、驻马店、信阳,中值区集中在豫东北,低值区集中在豫中城市群。生活功能指数主要介于0.015~0.205,低于生产功能指数,呈现出地带性分布特征,生态功能指数介于0.025~0.019,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森林资源较丰富的伏牛山区。总体功能指数介于0.105~0.645,豫西大于豫东,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结论 城乡融合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路径就是补齐乡村的不足与短板,发挥城乡融合优势,通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从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来看,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结合当前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阶段性要求,乡村振兴路径探索应基于对乡村地域功能格局与演变规律的科学认知,立足于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及地方发展基础,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指导原则。围绕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体系,总结和梳理不同功能类型的乡村地域空间存在的功能缺陷,分析资源整合方式,促进乡村重构。
文献信息:徐轶博.2021.城乡融合视角下河南省乡村地域功能评价及振兴路径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173-181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SPATIO-TEMPORAL COORDINATED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POPULATION-LAND-INDUSTRY NON-AGRICULTURAL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21
作者:黄烈佳,杨鹏
摘要:目的 为了解决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明确区域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发展状况,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的目的。方法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及空间计量模型,对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 时间上,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度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空间上,非农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条块状分布特征,从东向西逐步递减,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非农化发展不协调的城市分布在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协调度高值集聚区,极化效应明显:成都市、资阳市、眉山市、内江市为成渝城市群的极化中心,武汉市、咸宁市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极化中心,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上海市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极化中心。下游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联动协调趋势不断增强,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中游地区人口非农化相对滞后是影响非农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上游地区人口非农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和产业非农化,是导致上游非农化协调度过低的直接原因。结论 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与地理区位条件、产业结构、政府决策行为是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因素,但不同因素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研究为制定差异化的城乡要素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献信息:黄烈佳,杨鹏.2021.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182-192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中国乳制品产业集聚溢出效应研究

RESEARCH ON SPILLOVER EFFECT ON DOMESTIC DIAR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CHIN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22
作者:程长林,杨亚东,侯丽薇,严昌宇
摘要:目的 乳业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内乳业从饲草布局、奶牛养殖、原料乳加工、市场格局等迎来大发展的利好时机。产业集聚是当前乳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研究乳制品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对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 文章利用1992-2017年中国省域乳制品产业相关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中国乳制品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及乳制品安全等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结果 乳制品企业、奶站、奶农等利益相关主体的集聚增加了乳制品产业内各环节的关联性,显著增加区域经济的增长,提高乳制品产业竞争力,为乳制品产业发展提供内源性动力,最后在微观层面,各利益相关主体的集聚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结论 在此基础上,从打造乳制品产业集聚区、乳业振兴及质量安全管控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的辐射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文献信息:程长林,杨亚东,侯丽薇,严昌宇.2021.中国乳制品产业集聚溢出效应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193-200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粮食安全

山东省粮食供需变动下农业生产格局研究

STUDY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ATTERN UNDER THE CHANGE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IN SHANDONG PROVI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23
作者:栾军强,王荣成,朱子媛,李甜甜
摘要:目的 区域农业生产格局通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变动实现调整,将山东省137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域,以期对其粮食供需关系和供需关系变动下农业生产新变化进行细致描述。方法 文章基于县域尺度,以重心模型刻画近10年山东省粮食供需背景,综合利用粮食生产空间转移系数、区位熵、结构变动指数等方法,分别从产量和结构探讨农业生产在粮食供需背景之下的格局演变。结果 (1)2008—2017年山东省缺粮区数量增长,粮食供需重心明显西移,西部须面对来自自身粮食需求和东部缺粮量同时上涨的双重压力。(2)山东省粮食生产转出区数量先减后增,粮食生产转入区数量先增后减,粮食生产与供需变动存在空间一致性,粮食生产转入区进一步向西集中。(3)供需变动下山东省农业种植结构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而非粮作物集中趋势增强。(4)山东省农业生产结构变化指数高值区可分为粮食生产提升型和城市规模扩张型两类。前者为缓解粮食供需压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显著上升;后者呈现以市区为中心的接触扩散格局,但也通过保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粮食供需,并未出现粮食作物大规模转变为非粮作物。结论 在粮食供需背景下,山东省应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以求适应供需关系的新变化。
文献信息:栾军强,王荣成,朱子媛,李甜甜.2021.山东省粮食供需变动下农业生产格局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201-20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产粮大县农民种粮意愿评价分析和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龙江县为例

EVAL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FARMERS’ GRAIN PLANTING WILLINGNESS IN LARGE GRAIN-PRODUCING COUNTIES *——A CASE STUDY OF LONGJIANG COUN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24
作者:吴玲,苑承丽
摘要:目的 文章选取黑龙江省产粮大县——龙江县的调研统计数据,了解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足的态势以及影响农民种粮意愿的主要因素,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IAHP)构建了3个层次、11个指标的种粮意愿评价体系,对影响龙江县农民种粮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判别,对农户种粮意愿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从农户基本情况、农户土地状况、粮食价格及种植成本和政策及外部环境等4个层面对农业劳动力数量、种粮收入、非农收入、自有土地面积、租入土地面积、租入土地变化情况、预计粮食价格增长幅度、每公顷种植成本、种粮补贴、保险投入和受自然灾害面积等11个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判别。研究表明,其中粮食价格增长幅度、租入土地面积、每公顷种植成本、种粮补贴、自有土地面积等5项指标权重值分列前5位,对农民种粮意愿影响比较显著。参与调研的135户农户中影响种植意愿综合评价指数分布在[0.19,0.72],其中129户分布于区间[0.4,0.7)中,这表明2019年绝大多数农民种粮意愿一般。结论 通过对研究区域农民种粮意愿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提高农民种粮意愿提供政策决策依据,同时也为提高其他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供参考借鉴。
文献信息:吴玲,苑承丽.2021.产粮大县农民种粮意愿评价分析和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龙江县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210-21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价补分离政策下农户的玉米种植行为研究基于吉林省宏观与微观数据分析

RESEARCH ON FARMERS’ CORN PLANTING BEHAVIOR UNDER THE POLICY OF SEPARATING PRICE AND COMPENSATIONBASED ON THE MACRO AND MICRO DATA ANALYSIS IN JILIN PROVI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25
作者:许鹤,顾莉丽,刘帅,郎敏,隋丽莉
摘要:目的 通过对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前后吉林省玉米种植相关数据的分析,初步了解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而探索吉林省农户在价补分离政策实施的第3年其玉米种植行为所受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文章以吉林省玉米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基于宏观与微观数据,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玉米种植行为与政策之间的关系。结果 价补分离政策改变吉林省农户的玉米种植行为。因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导致的玉米价格下跌造成单位面积收益降低时,农户会寻求其他单位面积收益更高的作物,进而调整种植行为。结论 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发放对农户玉米种植行为调整具有引导作用。玉米优势产区与非优势产区的农户对价补分离政策不同的种植行为响应验证价补分离政策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调减玉米非优势产区玉米种植的作用。同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农户理解不到位及滞后性问题,因此从完善价补分离政策并提高农户对政策的认知程度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更好地实现在调整玉米种植结构的同时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目标。
文献信息:许鹤,顾莉丽,刘帅,郎敏,隋丽莉.2021.价补分离政策下农户的玉米种植行为研究基于吉林省宏观与微观数据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218-225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现代农业

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26
作者:向从武
摘要:目的 农业作为乡村产业的基本依托,通过分析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及空间分异特征,对于新时期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减轻农业生态压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产业融合发展指数模型对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农业产业链延伸、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融合5个维度系统评价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果 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路径指数与融合效益指数在逐年上升,且融合效益指数提升较快,与产业融合路径指数差异逐步缩小;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效益指数增长较为明显,体现出四川省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有效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全面脱贫、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的有机结合。结论 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良好,且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阶段从2010年的起步阶段逐渐过渡到2017年的初级融合阶段,但从贡献率来看,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是现阶段促进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态势,且地区差异有减小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并随产业融合程度逐渐向川南拓展;自然条件基础决定了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格局,加强政策扶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产业融合效率具有必要性。
文献信息:向从武.2021.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226-233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河北省节水农业时空分布及发展趋势研究

STUDY ON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IN HEBEI PROVI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27
作者:张茜,耿晓
摘要:目的 通过对河北省节水农业的时空分布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以期对绿色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思路。方法 文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构建河北省节水农业体系,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通过熵值法计算系统发展指数,综合评价河北省节水农业PSR系统及发展趋势。结果 节水农业压力中,冀中、冀南地区为河北省节水压力较高的区域,冀东和冀北的节水农业压力相对较小;节水农业状态中,冀南地区的邢台、邯郸、衡水应作为节水农业的优先发展区,冀中地区的保定、沧州属于宜改进区域,冀东和冀北地区则属于节水农业较优状态区;节水农业响应中,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冀中地区属于较高水平,以唐山为中心的冀东地区属于中等水平,其他区域则相对较低。结论 (1)河北省的高水平节水农业PSR系统聚集在以唐山为中心的冀东地区,低值水平区聚集在以邢台为中心的冀南地区。(2)河北省小麦与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地下水超采治理重点区域的冀中和冀南,种植结构调整、突出生态修复功能、推行合理休耕政策是其节水农业主要途径。(3)河北省应根据当前节水农业PSR系统现状因地制宜地的发展节水农业,依托河北农业大学和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平台,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文献信息:张茜,耿晓.2021.河北省节水农业时空分布及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234-242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技术方法

黄河三角洲典型区土壤盐分空间分布预测方法研究

PREDICTION METHOD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FOR SOIL SALINITY IN TYPICAL AREAS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28
作者:段梦琦,张晓光,王豹
摘要:目的 正确评估土壤盐渍化状况,掌握土壤盐分空间分布规律,是合理开发利用盐渍化土壤资源的基础和前提。方法 文章选取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垦利县作为采样区,利用4种确定性方法(全局多项式、局部多项式、反距离加权、径向基函数)和3种地统计不确定性方法(普通克里格、简单克里格、协同克里格),分别对研究区进行土壤含盐量的空间分布特性估计,从误差和空间分布特点上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的预测效果,并明确了研究区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地统计不确定性插值方法的精度整体上优于确定性方法,简单克里格预测后的空间表达和误差精度均属最优。基于最优的空间预测方法,黄河三角洲土壤盐分目前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的趋势,且部分区域存在斑块状现象。非盐渍化、轻度盐渍化、中度盐渍化、重度盐渍化和盐土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4%、27.14%、43.70%、21.21%和5.41%。结论 在土壤属性变异强度大的时候,采用简单克里格效果会更好。
文献信息:段梦琦,张晓光,王豹.2021.黄河三角洲典型区土壤盐分空间分布预测方法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243-250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技术进步、规模化经营与我国甘蔗主产区生产效率研究

RESEARCH ON TECHNICAL PROGRESS, LARGE-SCALE MANAGEMENT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CHINA'S MAIN SUGARCANE PRODUCING AREA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29
作者:张志新,林立,黄海蓉
摘要:目的 农业种植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旨在探究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经营两个重要着力点对农业种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方法 通过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利用2003—2017年中国甘蔗主产区甘蔗种植投入产出面板数据,测算了在农业种植业发展过程中的综合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并对各甘蔗主产区技术进步以及规模化经营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 我国以及广东、广西的甘蔗生产效率呈下降的趋势,海南和云南则呈上升的趋势;技术进步是提升广东和云南甘蔗种植业生产效率的直接因素,而对广西和海南甘蔗种植业生产效率贡献最大的是规模化经营;近年来,广东、广西的甘蔗种植生产技术进步缓慢,甚至出现技术衰退;广东、广西和海南3地的甘蔗规模化经营还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尤其是广东和海南地区。结论 我国及各甘蔗主产区应根据农业种植业的区域发展差异,以因地制宜为首要原则,重视技术进步和综合技术效率同步改进的同时,更应注重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文献信息:张志新,林立,黄海蓉.2021.技术进步、规模化经营与我国甘蔗主产区生产效率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251-25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多时相极化SAR数据的旱地作物分类研究

CLASSIFICATION OF DRYLAND CROPS BASED ON MULTI TEMPORAL POLARIMETRIC SAR DAT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30
作者:孙政,刘长安,梁庆国,曾妍,王迪
摘要:目的 及时、准确地获取旱地作物类型、种植面积及空间分布信息,可为农业生产管理,国家粮食政策提供重要依据。文章主要是对河北省冀州市棉花、玉米、水体和建筑进行分类,比较不同时相及分类方法下RADARSAT-2数据对4种地物的分类精度。方法 (1)计算得到每个时相(2018年7月14日、8月7日、9月24日)全极化RADARSAT-2数据的39个特征;(2)结合随机森林分类器比较不同分解方法(Freeman分解、Yamaguchi分解、MCSM模型和Cloud分解)得到的特征对旱地作物的分类精度影响;(3)分析参与分类的特征数量和时相对分类精度的影响;(4)将多时相多特征相结合,确定研究区内旱地作物的最佳识别方案。结果 不同分解方法得到的特征越多、分类精度越高;就仅使用单景影像而言,在9月24日(玉米成熟期早期、棉花吐穗期中期)总体分类精度最高;不同分解方法得到的极化特征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同一时相下,增加参与分类的极化特征数量不能有效提高分类精度;使用3个时相上117个极化特征,结合随机森林分类器,可以得到最佳分类精度(总体分类精度达92.89%,Kappa系数为0.885 9)。结论 结合多时相与多特征相RADARSAT-2数据,能够有效提高复杂种植结构下旱地作物的识别精度,该研究可为旱地作物种植面积的快速提取提供参考。
文献信息:孙政,刘长安,梁庆国,曾妍,王迪.2021.多时相极化SAR数据的旱地作物分类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8):260-270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电话:(010) 82109628 82109632 82109637    邮编:100081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荣获2020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本刊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二等奖


——END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

https://mp.weixin.qq.com/s/yMMwUEMqSZaxU49PmBRdpQ


相关阅读:

  1.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年第42卷第7期目录【转】

  2.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年第42卷第6期目录【转】

  3.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年第42卷第5期目录【转】

  4.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年第42卷第4期目录【转】

  5. 《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转】

  6. 《农村金融研究》2021年第9期目录及摘要【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